教育部改革艺术教育再出重拳:中小学进行统一测评且结果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此前,关于音乐美术将纳入中考并以地方作为试点的消息,曾经轰动一时,表现了教育部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改革的决心。
如今,时隔不到半年,重拳再度出击,这一次教育部的艺术教育改革瞄准了中小学生,会组织进行艺术素质测评并将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这个消息一出,也让一票家长老师坐立难安,事不宜迟,我们现在就来解读一下这个文件中大家最关心的一些重点问题。
这里先要强调一下,文件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测评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但考级证书不直接作为测评依据。
1、文件具体适用于哪些地区和学校?
文件适用于全日制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也就是全国范围内都会实行。但目前来说会先行建立一批试点地区和学校,日后待实践成熟会推广至全国。
2、具体的测评涵盖哪些指标?
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和发展指标三部分构成。
基础指标是中小学生在校内应参加的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
学业指标是中小学生通过校内学习,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达到的目标;
发展指标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3、这些测评指标如何用分数呈现出来?
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分数上限,然后相加得到综合总分。其中,基础指标40分;学业指标50分;发展指标中校外学习10分,另有10分允许进行特长加分。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这里综合一张图表来呈现:
4、“校外学习”具体包括什么?“特长加分”又有哪些?
这个问题需要具体说说。根据《测评办法》的文件界定,“校外学习”一不包括学生接受的家庭艺术教育,二不包括学生参加的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或个体培训者所组织的艺术培训,而只是指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的文艺演出和展览等”实践性、体验性学习。具体会与学校及地方的统一组织有关。
关于“艺术特长”,文件明确限定为“在学校现场测评中”展现出来的艺术特长,所以社会艺术考级、艺术竞赛的等级名次证书等不能直接作为艺术特长测评的依据。
很多专家表示,如果盲目用考级证书和比赛来加分,太过功利化,会导致很多家长盲目进行技能培养,扼杀孩子对艺术的感知和兴趣。但技能的培养与课外乐器学习和考级存在一定关系,所以呼吁大家理智学习,尊重孩子的兴趣特长,更不要相信某些不实解读。
5、测评结果对学生个人及学校的影响有哪些?
对学生来说,测评结果会纳入档案,初中和高中阶段学校学生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对学校来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生艺术素质纳入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说完了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们再找到2015年发布的一份文件,给老师和家长做具体参考,文件如下(摘自教育部官网):
从整个改革的方向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艺术素质教育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重点。
艺术素质不是说说而已的,需要我们从小点滴的渗透和培养,它关乎了一个人在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品位、审美和感知能力。
如何真正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心思考。